纽约“全民太阳能计划”将为10000户居民提供免费社区太阳能发电
根據勞動部的說明,這部影片預算僅約5萬元左右,如此低成本加上「素人」上陣,要打造高品質影片簡直天方夜譚,顯見勞動部完全未將網路行銷視作專業,公務體系的決策者應正視到,舞蹈表演是門專業,社群平台經營是門專業,圖卡製作是門專業,影音拍攝是門專業,需要編列充足預算聘請專業人才處理,而不是硬凹基層同仁假日還要做本分以外的工作,徒然增加渠等業務負荷,而此種惡化勞動條件之舉措,又豈是主管勞動權益的勞動部所應為? 同樣殊值檢討的是,這部影片中的跳舞者全為年輕女性職員,反映出影片係採男性視角拍攝,學者將此種從男性出發的視角稱為「男性凝視」,在男性凝視下的對象物,如影片裡的女職員,易淪為被觀看、受褻侮的客體,也強化女性需靠外貌和身材展演,以取悅男性的性別刻板印象。
中華民國駐吉隆坡領事館撤出後,之後在吉隆坡繼續以駐吉隆坡遠東貿易中心的形式駐點,但仍舊監督馬國華人對「中國」的政治立場。僑居在台北的筆者,是馬來西亞華人,不是僑委會過時的政治術語口中的「僑胞」,很清楚「僑生」是個時代的政治產物,也清楚知道絕大部分在台的「僑生」,都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
不否認鄧麗君對華人世界的影響力,但也不能否認的是,在那國民黨的威權時代,作為對華人世界有影響力的歌手,國民黨必然利用鄧麗君作為統戰工具,對內的宣傳筆者就不多說,對外就包括籠絡與東南亞華人的關係,同時藉以宣傳自身仍是「正統中國」的地位。如今僑委會以鄧麗君再次強化「僑胞」與中華民國台灣為乃「(想像的)共同體」的背後,依然是大中國主義作祟。根據公文中的記錄,鄧麗君每一場的最後一首歌必唱《梅花》,並對馬國華人說「我最後要唱的這首歌具有特別意義,它代表中華民國人民對海外華僑人民的關懷及堅毅勤勞精神之欽佩仰,歌名叫梅花,相信大家都熟悉,歡迎一起合唱…」。試想看,對「僑生」群體稍微有認識的人都知道,雖然他們是依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但因身份資格認定採取過時的血統主義,只要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海外華裔都能申請,因此在台的絕大多數「僑生」,都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完完全全是外籍人士,而在台的絕大多數馬來西亞「僑生」,都是沒有中華民國護照。彷彿迴光返照,回到兩蔣時代,國民黨政府又再利用海外華人彰顯自身為「正統中國」。
不過駐吉隆坡遠東貿易中心依然要求李全達和金馬夜總會,勿再出現鄧麗君與中國酒類同框的廣告照片。這活動相比起歐陽娜娜在中國十一國慶的演出,至少還是讓「僑生」透過「選秀」來為雙十國慶獻上一曲,雖然「僑生」的「身份」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至少能力是經過一定肯定的。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將軍,因為在9月29日的陸軍官校在台復校70周年活動上喊了一句「我是中國人」,成為輿論攻擊的焦點。
然而實際上,國軍的組成卻比以黃埔建軍為正統的論述更為複雜,真正一以貫之效忠蔣中正總統,並以中華民國為唯一法統的軍人多數以抗戰爆發前或者抗戰期間報考陸軍軍官學校的中央軍軍官為主,比如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就是一個例子。畢竟「中國」兩個字,看在台灣有「中國認同」者的眼中屬於「中性名詞」,代表的不只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權,同時還代表著擁有3,000年到5,000年歷史的「文化中國」。大體上他們認同的國家是「中國」,但是卻未必是今天在國際社會上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意味著「親日」陣營「資深榮民」看待汪精衛政權的角度,肯定與「抗日」陣營「資深榮民」的角度不一樣,雖然兩者反日的情緒基本上不相上下。
而且他們多數歲數較高,已經無法構成今日台灣「資深榮民」的主流。其實如果把時空背景置換回到陳廷寵將軍擔任陸軍總司令的年代,台灣幾乎人人都以「中國人」自稱,他本人也出生在1931年的中國,會有這樣的認同沒有問題。
是一種歷史的、文化的還有血緣的「中國」象徵,意義超越兩岸的任何一個「中國」政權。二戰時陳廷寵的蘇北老家是日軍佔領控制下的淪陷區,而許多1949年來台灣的榮民不只二戰時待在淪陷區,甚至還參加過汪精衛政權的和平軍,所以對日抗戰是否屬於榮民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其實是有疑問的。1949年來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延續的是1924年的黃埔建軍法統,是一支在蔣中正領導下完成東征、北伐、剿匪、抗戰、戡亂與台海保衛戰的革命軍隊。美國國家檔案館 退輔會將「資深榮民」設定在1934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者,考量到的應該是抗戰時代國軍中的娃娃兵 複雜的國家認同 從當今台灣的國家認同立場來看,榮民們的情感就算不是「政治不正確」,至少也是「時空混亂」的。
所以筆者就以對「資深榮民」影響最大的三個中國歷史人物,來介紹「資深榮民」們到底如何看待今天的大陸和台灣。不過筆者訪問過許多年齡跟陳廷寵一樣的外省榮民,尤其是1934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資深榮民」,應該還是能對他們的國族認同做一些比較明白的解析,希望能對台灣的族群和解能帶來幫助。而且筆者過去在數篇討論「偽軍」的文章中,也曾指出參加汪政權軍隊的老兵生存率遠比參加國軍的生存率還要高,所以來台外省老兵中有相當部分是「偽軍」。從過去來自國軍的教育來看,「中國」在法統上指的是1911年立國的中華民國,實質上則是指1947年行憲的中華民國,延續的是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
然而認同台灣與認同「中國」並不是兩個相互排斥的概念,別說是對來自大陸的「資深榮民」了,就連今天許多台灣人而言也是如此。唯一真正把「資深榮民」們統合到一起的,應該是1949年以後的台海保衛戰還有參與台灣經濟建設的經驗,這不只讓外省榮民們首度有了統一的向心力,而且還成為跨族群的集體記憶。
比如陳廷寵將軍雖然是1931年出生,符合「資深榮民」範疇,可是他並不是1945年以前就從軍的抗戰娃娃兵,而是1949年跟著孫立人將軍「陸軍官校入伍生教導總隊」來台的學生兵。馬英九前總統表示,榮民有光復台灣、保衛台灣還有建設台灣的三大功勞,但不是每一個光復台灣的榮民都來到台灣,真正把「資深榮民」凝聚到了一起的是保衛和建設台灣,所以他們對台灣的感情肯定不會是假的。
那怕是支持台獨的綠營支持者,如果拋開政治對立的角度來看,許多對祖先來自的唐山老家都還有或多或少的思念。比如現居中和的101歲榮民沈有志先生,他雖然從抗戰到內戰期間在不同的部隊裡流轉,但主要都是軍紀較好的中央軍嫡系部隊,而且還曾經在以身作則、慷慨赴義的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將軍指揮下參加孟良崮戰役,所以對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有無可取代的認同。基層士兵如果是抗戰或者抗戰期間加入中央軍嫡系部隊,並且遇到愛護士兵的好長官,那麼他們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也會相對較高。還有一些參加抗戰的國軍老兵,尤其是游擊隊老兵或者由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調查統計局還有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派到淪陷區工作的情報員,因為曾接受過汪政權的保護,而對汪精衛有不同程度的認同。他們多數與陳廷寵將軍、李楨林將軍還有不久前才過世的王文燮將軍一樣來自二戰時的淪陷區,並沒有真正生活在蔣中正領導的「抗戰中國」統治下所以筆者就以對「資深榮民」影響最大的三個中國歷史人物,來介紹「資深榮民」們到底如何看待今天的大陸和台灣。
是一種歷史的、文化的還有血緣的「中國」象徵,意義超越兩岸的任何一個「中國」政權。大體上他們認同的國家是「中國」,但是卻未必是今天在國際社會上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比如現居中和的101歲榮民沈有志先生,他雖然從抗戰到內戰期間在不同的部隊裡流轉,但主要都是軍紀較好的中央軍嫡系部隊,而且還曾經在以身作則、慷慨赴義的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將軍指揮下參加孟良崮戰役,所以對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有無可取代的認同。基層士兵如果是抗戰或者抗戰期間加入中央軍嫡系部隊,並且遇到愛護士兵的好長官,那麼他們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也會相對較高。
然而認同台灣與認同「中國」並不是兩個相互排斥的概念,別說是對來自大陸的「資深榮民」了,就連今天許多台灣人而言也是如此。二戰時陳廷寵的蘇北老家是日軍佔領控制下的淪陷區,而許多1949年來台灣的榮民不只二戰時待在淪陷區,甚至還參加過汪精衛政權的和平軍,所以對日抗戰是否屬於榮民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其實是有疑問的。
馬英九前總統表示,榮民有光復台灣、保衛台灣還有建設台灣的三大功勞,但不是每一個光復台灣的榮民都來到台灣,真正把「資深榮民」凝聚到了一起的是保衛和建設台灣,所以他們對台灣的感情肯定不會是假的。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將軍,因為在9月29日的陸軍官校在台復校70周年活動上喊了一句「我是中國人」,成為輿論攻擊的焦點。他們多數與陳廷寵將軍、李楨林將軍還有不久前才過世的王文燮將軍一樣來自二戰時的淪陷區,並沒有真正生活在蔣中正領導的「抗戰中國」統治下。而且他們多數歲數較高,已經無法構成今日台灣「資深榮民」的主流。
而且筆者過去在數篇討論「偽軍」的文章中,也曾指出參加汪政權軍隊的老兵生存率遠比參加國軍的生存率還要高,所以來台外省老兵中有相當部分是「偽軍」。筆者身為中華民國派,認為比較值得思考的地方是他所指的「中國」是哪一個中國。
比如陳廷寵將軍雖然是1931年出生,符合「資深榮民」範疇,可是他並不是1945年以前就從軍的抗戰娃娃兵,而是1949年跟著孫立人將軍「陸軍官校入伍生教導總隊」來台的學生兵。那怕是支持台獨的綠營支持者,如果拋開政治對立的角度來看,許多對祖先來自的唐山老家都還有或多或少的思念。
還有一些參加抗戰的國軍老兵,尤其是游擊隊老兵或者由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調查統計局還有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派到淪陷區工作的情報員,因為曾接受過汪政權的保護,而對汪精衛有不同程度的認同。其實如果把時空背景置換回到陳廷寵將軍擔任陸軍總司令的年代,台灣幾乎人人都以「中國人」自稱,他本人也出生在1931年的中國,會有這樣的認同沒有問題。
美國國家檔案館 退輔會將「資深榮民」設定在1934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者,考量到的應該是抗戰時代國軍中的娃娃兵 複雜的國家認同 從當今台灣的國家認同立場來看,榮民們的情感就算不是「政治不正確」,至少也是「時空混亂」的。然而實際上,國軍的組成卻比以黃埔建軍為正統的論述更為複雜,真正一以貫之效忠蔣中正總統,並以中華民國為唯一法統的軍人多數以抗戰爆發前或者抗戰期間報考陸軍軍官學校的中央軍軍官為主,比如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就是一個例子。從過去來自國軍的教育來看,「中國」在法統上指的是1911年立國的中華民國,實質上則是指1947年行憲的中華民國,延續的是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許多榮民在國共內戰爆發後,不是有被共軍俘虜的經驗,就是一開始先參加共軍,直到內戰末期被國軍俘虜,或者以韓戰反共義士身分來台,所以大陸的反共經驗也未必是他們的「最大公約數」。
所以陳廷寵到底是以哪一個「中國」為榮,才是筆者比較有興趣討論的問題。這意味著「親日」陣營「資深榮民」看待汪精衛政權的角度,肯定與「抗日」陣營「資深榮民」的角度不一樣,雖然兩者反日的情緒基本上不相上下。
唯一真正把「資深榮民」們統合到一起的,應該是1949年以後的台海保衛戰還有參與台灣經濟建設的經驗,這不只讓外省榮民們首度有了統一的向心力,而且還成為跨族群的集體記憶。畢竟「中國」兩個字,看在台灣有「中國認同」者的眼中屬於「中性名詞」,代表的不只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權,同時還代表著擁有3,000年到5,000年歷史的「文化中國」。
1949年來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延續的是1924年的黃埔建軍法統,是一支在蔣中正領導下完成東征、北伐、剿匪、抗戰、戡亂與台海保衛戰的革命軍隊。不過筆者訪問過許多年齡跟陳廷寵一樣的外省榮民,尤其是1934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資深榮民」,應該還是能對他們的國族認同做一些比較明白的解析,希望能對台灣的族群和解能帶來幫助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5MoBan@YunYunAn.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后台-全局配置-定制标签-内容页声明修改】。
标签: 策克口岸关闭 国内焦煤或将进一步获得支撑 贵州空管分局工会举办2023年“三•八”妇女节活动 创记录!美国太阳能市场2021年Q1新增装机5GW 北美油气 女神“驾”到,图木舒克机场以“礼”相待 宁波空管站开展主用自动化系统问题排查工作 巴西国油 氢能研发 集中式电力系统 法院向壳牌施压 油气产业亟需调整应对气候变化 140位国际风电专家预测:未来15年风电成本可下降40% 安全无小事 枝节总关情 韩国首次允许光伏项目签订长期购电协议 仅重10公斤!以色列推出新型氢发动机! FAA批准重启波音787飞机的交付 天翼国际物流公司弘扬雷锋精神深入开展“雷锋月”系列活动 到2024年,沙特阿拉伯将再获得115万桶/天的石油产能 踏春寻趣 探亿年天然地貌 ——汕头空管站组织“三八”妇女节活动 德国减排目标提前五年:2045年实现碳中和 莫桑比克项目延期殃及全球LNG市场
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美国将对伊朗实施新制裁并加强中东导弹防御
日本东电拟转移3万吨核污水 为排放入海做准备
公众何以对“调休”喋喋不休?
256
戎马丹心传方略 ——葛振和方略书院的故事
伊朗设拉子国际机场发生火灾